在全球热点纷争的背景下,美国防长奥斯汀于2024年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,对中国发出“不排除开战可能”的信号,这种表态引发广泛质疑。美国在亚太地区频频施压,却忽略了自身历史上的失败教训。这不仅仅是外交言语,更暴露了美国战略的内在矛盾。
2024年6月1日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,奥斯汀表示,与中国的战争“既不是即将来临的,也不是不可避免的”,但他附加了条件,如果中国继续对俄罗斯国防部门提供支持,美国及其盟友将采取进一步措施。
这种话语模式,表面上强调对话必要性,实则带有条件性威胁。奥斯汀的发言从2023年的“共享印太愿景”转向更直接的警告,这反映了美国对中俄合作的焦虑加剧。相比以往,这次表态将中国与俄罗斯捆绑得更紧,试图通过公开施压来凝聚盟友力量。
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在会上与奥斯汀进行了两年来的首次面对面交流,此前因2022年佩洛西访台事件,中方中断军事联系。美国多次求谈未果,这次会晤本应聚焦南海、乌克兰和朝鲜议题,但奥斯汀转向指责中国对俄罗斯的“关切”。
这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惯用的双重标准:一边推动代理人模式,一边指责他人介入。奥斯汀的威胁在记者会上重申,他强调继续对话,但不愿让步,这暴露了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心虚。
中国代表回应直击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,指出其不过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。美国通过拉拢日本、澳大利亚和印度,形成四方机制,旨在遏制中国在南海的正当权益。这种小圈子构建与北约扩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。
北约成立于1949年,对抗苏联,冷战后未解散,反而于1999年开始东扩,吸纳波兰等国,将俄罗斯视为新目标。到2024年,芬兰和瑞典加入,军费要求达GDP的2%。
2017年提出印太战略,2022年,文件中正式强调自由航行,2024年加强联合演习,如“马拉巴尔”涉及导弹部署。与北约的正式条约不同,印太靠松散伙伴推进,但2025年更新中融入AUKUS核潜艇项目,技术转移更先进,这标志着从防御向进攻转型的进步。
胡塞武装的行动进一步凸显美国实力的局限。2023年11月起,胡塞袭击红海船只,2024年3月击中货轮造成死亡。美国回应仅限于空袭,无法根除威胁。到2025年5月,胡塞违反停火,继续攻击,沉没船只并造成伤亡。
因为中东的资源分散,让美国难以全力应对亚太。相比2023年的初步袭击,2025年的胡塞使用更先进无人机,射程扩展,这通过外部技术支持推进了其能力更新。
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贸易2024年达2400亿美元,2025年签署新投资协议,深化能源合作。军事上,2024年“海洋联合”演习扩展到空中,实时数据共享更紧密,但未涉及直接武器转让。美国指责中国提供双用物品,如芯片用于军工,中国则否认军援。
现在,转向“西贡时刻”的历史警示。1975年4月30日,美国从越南仓促撤退,直升机从大使馆屋顶疏散人员,导致南越政权崩溃。那场战争,美国投入超过50万兵力,支持代理人,却在危机中抛弃盟友。
越南战争中,美国都未能取胜,如今面对中国,因为全球部署的分散,美国将更难集中力量。当前,美国在乌克兰提供超1000亿美元援助,却未能决胜;在中东,支持以色列行动,但冲突拖延。
2025年4月30日,越南统一50周年,美国反思过去,与越南升级伙伴关系,但历史阴影仍然存在。
2025年,印太战略的进展包括增加菲律宾基地访问权,军演频次达20次。与2023年相比,进步在于整合AI指挥系统,通过“印太经济框架”捆绑贸易;但不同的是,预算削减10%,盟友负担加重。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投资东南亚超500亿美元,赢得区域支持。
如今,中美举行视频会议讨论危机管理,但2025年香格里拉对话,中国防长缺席,新防长赫格塞斯警告中国威胁“真实且可能迫在眉睫”,称中国准备2027年入侵台湾地区。中国选择不派高层,避免对峙,转而通过其他渠道表达立场。贸易摩擦缓和,互降关税至5%,显示经济务实调整。但胡塞攻击持续,中俄军技合作深化,印太军演增加。
2024年,北约东扩,成员增加,军费总和超1万亿美元。2025年,印太四方峰会讨论了台湾地区,中国则进行军演加以威慑。
俄罗斯继承了苏联遗产,1990年代经济低迷,美国主导北约扩张,2008年格鲁吉亚冲突后关系恶化。2022年乌克兰危机,美国制裁俄罗斯,反倒促成中俄贸易逆势增长。
从越南到2021年阿富汗撤军,美国代理战争屡败,2025年,美国反思报告指出需转向多边合作,但在印太地区,美国仍想独霸。
中国始终主张和平,在俄乌问题推动倡议,促成部分停火;在中东斡旋伊朗沙特和解延续。美国则需反思零和思维,转向合作共赢,才能应对气候能源挑战。
在亚太紧张局势下,美国的“不排除开战可能”表态,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其战略困境。从西贡时刻到当下,美国的威胁言语虽强硬,但历史证明,代理模式往往以失败告终。这也在提醒我们,和平发展才是主流。